2025·08·25
48
当瓦尔达尔河的晨雾漫过斯科普里石桥的拱券,阳光为这座镶嵌着拜占庭马赛克与巴尔干红砖的城市镀上金边时,一场承载着文明共鸣与发展共识的会晤正在上演——近日,中骥建设集团董事长央金卓玛在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与该国能源、矿业和矿产部长桑雅·博日诺夫斯卡(Sanja Božinovska)深度对谈。这场会面不只是新能源领域的务实对接,更是一次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从古代商路的驼铃相和,到今日绿色赛道的携手同行,中国与北马其顿正以“和而不同”的智慧,书写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当代新篇。
01文明根脉:“多元共生”与“和而不同”的千年共鸣
若要理解中北马双边关系的“历久弥坚”,必先回溯两国文明深处的精神契合——这不是偶然的外交辞令,而是镌刻在历史基因里的共识。
中国哲学讲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而不同”的内核,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共生中寻求共进。这种智慧恰与北马其顿的文明底色不谋而合: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北马其顿,曾是古丝绸之路西端的“文明十字路口”——伊利里亚人的青铜技艺、罗马帝国的建城智慧、拜占庭的宗教艺术、奥斯曼的建筑风情在此交融,最终沉淀出“多元共生”的文化基因。奥赫里德古城便是最好的见证: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双遗产”的城市,既有拜占庭时期的圣索菲亚教堂,也有融合东方风格的古市集,正如当地学者所言:“我们的历史,就是不同文明握手言和的历史。”
这种精神共鸣,让中北马的交往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利益合作”的表层,抵达“文明互鉴”的深层。古代虽无直接疆域接壤,却通过丝绸之路的“间接纽带”实现了物质与文化的深度交融:中国的丝绸经波斯、拜占庭传入北马其顿地区,细腻的织物成为当地贵族服饰的珍贵材质;中国的水稻种子也沿着这条商路,跨越帕米尔高原与小亚细亚半岛,最终在北马其顿的河谷平原落地生根——不同于当地传统种植的小麦、大麦,大米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北马其顿的谷物品类,更催生了新的饮食方式,如今当地民间流传的“番茄炖米”“香草米饭布丁”等菜肴,仍能窥见中国水稻与巴尔干饮食文化融合的痕迹。而北马其顿的琥珀、羊毛则沿商路东行,成为中原贵族珍视的物产;近代以来,两国在民族独立与发展进程中彼此理解——1993年北马其顿独立后,中国是最早予以承认并建交的国家之一,此后数十年,从中国援建的斯科普里绕城公路缓解民生出行难题,到中北马联合考古队对古伊利里亚遗址的发掘,再到“欢乐春节”活动中北马其顿民众对中国剪纸、书法的喜爱,每一次互动都是“和而不同”的生动实践。
从哲学维度看,这种关系恰印证了海德格尔“此在与世界的共在”理论——两国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在文明对话中相互成就的“共生体”。如今,当全球面临“文明冲突论”的杂音时,中北马的交往更显珍贵:它证明不同规模、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找到共同发展的路径。
02能源沃土:北马其顿光伏风电的“三维优势图谱”
会谈中,博日诺夫斯卡部长用一组数据与案例,为央金卓玛董事长展现了北马其顿新能源领域的“潜力密码”——这片土地的光伏与风电优势,绝非单纯的“资源禀赋”,而是“资源+政策+区位”三维叠加的结果,堪称中东欧地区的“绿色投资洼地”。
Part.1资源禀赋:老天爷赏饭的“绿色宝库”
北马其顿的新能源资源,是地理与气候共同造就的“天然优势”。在光伏领域,其南部佩拉戈尼亚平原、东部瓦尔达尔河谷区域,年均日照时长达到2200-2600小时(远超欧洲平均水平),年太阳辐射量约1400千瓦时/平方米,且夏季无极端高温、冬季无长期积雪,全年可发电时间超1800小时——这意味着在此建设100兆瓦集中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6亿千瓦时,相当于满足12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更关键的是,这些区域多为农业边缘用地或荒滩,不占用优质耕地,既符合“农光互补”的生态理念,也降低了土地征用成本。
风电领域同样亮点突出。西部沙尔山脉、西南部奥赫里德湖周边区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过渡带,常年盛行稳定的西风与谷风,平均风速达5.5-7.2米/秒,且风速年变率小于15%(远低于欧洲内陆平均水平),具备建设“高利用率、低运维成本”风电场的理想条件。目前,北马其顿已探明的风电可开发容量超1200兆瓦,仅沙尔山脉区域就可容纳3-4个50兆瓦级风电场,开发潜力亟待释放。
Part.2政策红利:政府搭台“投资友好型”环境
如果说资源是“基础”,那么北马其顿政府的“政策组合拳”,则为投资者打通了“落地最后一公里”博日诺夫斯卡部长在会谈中展现了北马其顿新能源领域的“政策密码”——这片土地的政策优势绝非孤立存在,而是“战略规划+制度创新+执行效能”的三维共振,构成了中东欧地区极具吸引力的绿色投资生态。
Part.3资源禀赋:老天爷赏饭的“绿色宝库”
北马其顿的真正核心优势,在于其“连接欧洲与中东欧”的战略区位。2022年,北马其顿已正式接入欧盟“哥白尼电网”(欧洲超级电网计划的核心部分),其境内的变电站与塞尔维亚、希腊、阿尔巴尼亚等国实现互联互通——这意味着,在北马其顿开发的光伏、风电项目,不仅能满足当地70%的用电需求(2023年北马其顿总用电量约80亿千瓦时),还可通过跨境输电通道将多余电力销往欧盟市场。
更重要的是,北马其顿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互联互通战略”的交汇点——中欧班列(成都-斯科普里)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新能源项目所需的光伏组件、风电设备可从中国直达北马其顿,运输成本比传统海运降低30%,时效提升50%;而项目产出的绿电,又可通过欧盟电网服务于欧洲的“碳中和”目标,形成“中国技术+北马其顿资源+欧洲市场”的闭环产业链。
03未来可期:以合作之河滋养共赢之壤
此次会晤中,双方围绕新能源开发的核心议题展开务实交流:从光伏电站的选址规划、风电项目的技术标准,到区域能源互联网的协同建设,既交换了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的判断——共识于“碳中和目标下,可再生能源是重构能源格局的核心力量”,也细化了具体合作方向,为后续项目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如央金卓玛董事长在会谈中所言:“合作的价值,在于以彼此之长补各自之短,让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成熟的技术经验与庞大的投资能力,北马其顿则具备丰富的资源禀赋与开放的政策环境,双方的协作恰是“优势互补、各取所长”的典范。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北马的新能源合作将如奥赫里德湖的湖水——澄澈温润,既守护着“绿色发展”的生态初心,也滋养着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花,历经时光沉淀仍焕发鲜活活力;更将如瓦尔达尔河的奔流——绵密不息,以项目为纽带浸润双边情谊的土壤,让每一次技术交流、每一个电站落成,都成为两国友好关系的新注脚。
从历史深处的文明对话,到当下能源领域的携手同行,中国与北马其顿的合作始终向着“更广阔、更深入、更持久”的方向迈进。在人类共同应对气候挑战、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这场跨越山海的协作,不仅将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更将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全球能源体系,贡献一份“中北马智慧”。
近日,基金会主席央金卓玛在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与该国能源、矿业和矿产部长桑雅·博日诺夫斯卡(Sanja Božinovska)深度对谈。
近日,中骥建设集团董事长央金卓玛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与格鲁吉亚经济与发展部部长玛丽亚姆·克维里维什维利展开会晤。
近日,集团董事长央金卓玛出席了北马其顿共和国前总统奥尔基·伊万诺夫阁下访华交流活动,双方在深厚情谊与共同愿景基础上展开了一场思想智慧与合作共赢的高端会话。
中骥建设集团 ,与您携手开拓可持续发展新征程